第二百一十九章 国子之制 (第2/2页)
“……说来便是如此。”陈纪努力眯着眼,试图回避庭间的阳光。
陈群坐于下首,眼神有些微妙的往陈纪、黄琬两人之间看来看去,在他看来,太学只为招纳贤士而设,才高者入、才低者退,本就不该有贵庶之分,彼等寒士进不了太学的门楹,那也只能怪他们学问、品性不够,如何能反过来迁就他们?
他可谓是满腹的言辞要说,奈何在长辈面前,他要体现做晚辈应有的教养。
黄琬细心的伸手示意奴仆将竹帘放了下来,先是沉默了会,而后咳嗽一声,说道:“士无贵贱,文范先生当年也是出身单微,后来不也是天下闻名?国家欲广开求学之门、招纳贤才,我等当幸甚才是。至若太学增加员额、‘得受业如弟子’、荐举者受责,我看俱为良政,公既为太常,何不从其善议,引领上疏?”
‘文范’是陈寔死后由其门下、亲友所上的私谥,世称之为文范先生。陈寔出身陈氏的一支旁支,家里贫寒,直到后来成为海内名士,才成为陈氏的主要人物、为如今的颍川陈氏打下一片家业。
与父亲陈寔渡过家族创业岁月的陈纪,深感寒士出头之苦——当初陈寔从太学读书返乡,县中正好出现凶杀案,仅仅是被曹掾怀疑,便可不顾陈寔太学生的身份,直接逮系入狱、大加考掠。可见像他们这样的单微人家要想出头是千难万难,即便成为了‘士人’的一员,照样会被其他豪强出身的县吏收拾。
陈群甫出生未多久,便被陈寔给予了常人难有的声名‘此儿必兴吾宗’,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他,如何懂得当年的艰辛?
所以,陈纪自然不会像汝南袁氏等成名已久的大世族那般,在家大业大、祖宗荣光声名加持之后就瞧不起普通的士人、寒士。反而在听闻皇帝的种种举措之后,隐然有表态支持的想法,不过他当时顾忌着种种,不愿轻易出声,更是要借此与皇帝、与黄琬等人做一番交易,遂成现在这番景况。
“只是,我听闻国家有意不许州郡长官私辟僚属,今后察举征辟,所得之人,又要先行策试。如此种种限制下来,士人晋升之途倒是越发狭窄了。”陈纪有意无意的说道。
这话倒是试错了人,若是旁人倒还会为士人入仕之途窄而心急,但放在黄琬的身上,却是会心一笑,毫不介意。
毕竟他曾在选举人才上有足够的经历:“昔年光禄选举三署郎官,权富子弟多以人事旧谊得以举入其中,而真正的贫约守志者却以微贱而遗落于世。京师更有谚云‘欲得不能,光禄茂才’,那时我与太傅陈公同心共事,不拘富贵,显用志士。如今国家种种所为,何尝不是暗与我、太傅陈公等辈心志契合?”
“何况、”黄琬顿了顿,状若无意的看了眼坐在一旁的陈群,说道:“国家不是说,要在太学之外,另开国子监么?昔年曾有四姓小侯学、又有恩及诸官子弟入太学,如今国家另开国子监,正是爱贤尚能、施恩惠于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