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泼墨小说 > 兴汉室 > 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

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

  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 (第2/2页)
  
  蒙学是招收十五岁以下的稚子孩童、或南北军孤儿,待开蒙以后视其学识成绩直接荐举入太学。教化科是负责给军中作战有功的中下层军官士卒进行扫盲及爱国教育,在教会了他们基本的识字与律法知识以后,退伍了可以直接授予亭长、贼曹等职。
  
  吏治科就更不用说,自从皇帝改革程序,将吏治科的培养方式从无差别教授改为由相关官员举荐、皇帝亲自选定优秀官员入学深造的方式以后,有过吏治科经历的人往往顺风顺水,得到极大重视。士人们一开始不愿意屈尊学习的吏治科也立时成为了争羡不已的地方。
  
  这三科各有针对的特定对象,自从施行以来已经逐渐成熟,皇帝眼下要求新设的宣化科,正是用来培育老师的。宣化科的学生今后将会分配到各地郡学、县学里担任教习,或者是派往边地汉俗不盛的地方推行教化。
  
  地方学校的重建是未来几年内有关于教育改革的重点,皇帝要求将其写在诏书里,当做一项大政。以赵温、黄琬为首的大臣们自然不会反对这项重兴儒学的政策,只是为了避免摊子铺的太大,暂时前期只让郡国一级重建学校,然后在慢慢建立到县。
  
  然而以皇帝的想法,最好是要在乡里设庠序,这样郡县乡三者一体,每年层层选拔,优胜劣汰,郡学里最拔尖的录入太学,从而提高太学生源的素质。
  
  至此之后,朝廷的人才梯队与培养机制就基本得到确定,太学侧重于平民,国子监专注于精英,三署郎是官员储备机构与晋升的快通道,再以后皇帝有了子嗣,又将另至一个机构用于贵族教育。
  
  这样从上至下的教育体制就有了,加上策试的选拔任官的制度,全国一百零五郡,一千一百五十余县,县下有乡无数,除了长官以外还有各类曹掾、员吏,地方大小官吏多达十数万。以太学每年一千名学生的速度,得一百年才能完全替代,其中不断新陈代谢,就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各处设立郡学,势必要扩大开支,却不知是以朝廷额外调拨,还是由地方从赋税中截留自取?倘或由朝廷调拨,则钱从何来,预算几何,这些都要详议。”黄琬老成持重,缓缓开口说道。
  
  站在中央朝廷的角度,资源调配的权力肯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管住了财,才能管住地方、让地方敬畏中央,避免其独大。
  
  大的方向是如此,然而具体到某个领域,该松的口子,自然会有人主动去松:“臣以为,不妨暂由各地郡国自行重建、由郡文学负责,年末上计,由朝廷稽考成效。”
  
  杨琦提出了一个最为节省的法子,郡学无非是翻修几间房子,延请几位名师,由朝廷大量拨款,既会造成上下扯皮、更会容易滋生腐败。
  
  他将这一番用意都说与皇帝及赵温等人听,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谋国之心。
  
  “地方办学,务必要与朝廷太学类同,虽不至于遽设吏治、蒙学等科,但基本的五科必须备齐。以使郡县学校每科皆与太学五科对应,方便日后经策试拣选、举荐。”皇帝摇头说道:“这是一系列的布局,不能只让郡县守令参照往例,糊弄敷衍着办!”
  
  “可是朝廷府库艰难……”杨琦皱着眉头,仿佛是一想到脆弱不堪、将至临界点的财政就苦恼不已:“若是由朝廷主持调拨钱财、统一兴建郡县学校,恐怕开支过多,耽误其他大事。”
  
  “君上说了,育人是百年大计!不能放任彼等守令各做各的,到时候倘若教出的学子不够太学的资格、且才不堪用,又该问谁的罪呢?”董承强势的插嘴说道,两只眼睛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如今天下已定,除了劝农桑,我再看不出还有什么大事能比得过为国育才。”
  
  “学子若不堪用,自当问罪郡县文学、乃至守令。”杨琦瞪着眼,不满的说道:“难不成还要问我等大臣的罪?”
  
  “若不是命彼等守令新建学校、各行其是,彼等如何会教不出朝廷与太学需要的人才?”董承不甘示弱的反驳道。
  
  杨琦被激怒得血气上涌,狠狠喘着粗气:“老夫何时说要彼等自行其是了?若是如此,太常何在?你这司掌太常的太尉又何在?”
  
  “够了。”皇帝屈指敲了敲桌案,面色冷硬:“越说越不着边际!国家大政,事干天下万民福祉,不是让你们吵骂的。”
  
  “臣等失仪,还请陛下恕罪。”两个重臣纷纷移席告罪。
  
  “兴学的政策,必须由朝廷一力主持,如此方能脱离旧制之窠臼。”皇帝并不理会这两人,顾自对另外几个人说道:“只是局面不能骤然铺陈开去,既要考虑朝廷当前的精力、财力,也要考虑各地郡县的情况……不妨先在司隶推行,然后再徐徐推之。”
  
  “陛下睿鉴。”尚书令吴硕声音陡然一提,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后,稽首说道:“臣以为,国是诏乃定未来数年之计,兴学一策事关朝廷文风重兴、经学再盛,不妨以一年为限,建安五年命司隶各郡县比照太学建好学校,建安六年推之并州、益州、凉州,而后以此推及。”
  
  “也可以效河东例。”赵温低声说道:“河东是朝廷新政推行之地,朝廷大可以先从太学抽调教习往任郡文学曹,重建学校,待制度完善,再推之司隶、并州等地。如此循序渐进,事便有成,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此理。”
  
  “那就以五年为期。”皇帝低声说道:“这两年间,朝廷必须要先解决财源不足。”
  
  这里话题又自然而然的转向了财政的领域,黄琬等人都一致同意由朝廷出钱给各地郡国修建学舍,只是如今朝廷的府库几近枯竭,民间物价由于多发钱币的缘故而居高不下,种种问题尚未解决,朝廷一时也挤不出钱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