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章 良渚:华夏文明的摇篮 (第2/2页)
“台湾岛内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因素,也可能与受到良渚文化晚期的影响有关。”
坐在台下的陈翰,听到这番话,心里不免暗暗咋舌。
在五千年前那个落后蛮荒的时代。
良渚古国的先民们能够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全是高山,崎区难通的福建地区,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但是没想到,人家还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台岛地区?
台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也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
卧槽!
良渚人五千年前,就能够跨越台湾海峡了?
就靠着他们的小舢板??
这是什么充满了开拓精神的先民啊!
不参加这场讲课,不听研究了良渚遗址几十年的浙江所专家们详细解答,就算是来自社科院考古所的陈翰等人,其实对良渚古国的影响力有多大,都没有一个深刻的概念。
他们知道这是华夏第一个古国,也知道这是玉器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能够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并肩的高级文明。
更知道良渚人的各种习惯,都成为了后世夏商周的一部分,奠定了华夏基础。
但是具体细节,除非专门去天天关注良渚相关的论文,不然是不会了解这么清楚的。
台上。
老专家还在继续说道:
“到了良渚末期,来自西侧山地边缘的钱山漾文化对良渚文化形成了较大冲击,并可能最终在太湖流域南部短暂替代了良渚文化。”
“淮河中下游王油坊类型的人群南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促使了太湖流域东南部广富林文化的形成。”
“最终,长江下游在不同时段经过南北、东西的多次互动之后,逐渐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洪流之中。”
“尤其是在大中原区,以玉琮、神人兽面和玉锥形饰为主的良渚典型文化因素,已融入并延续到商文化之中。”
“武器中的钺、陶器中的鼎豆壶组合、纹饰中的饕餮和云雷等母题、漆器、蚕丝,都为后来华夏的主体文化即夏商周文化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基因。”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以稻作农业为主体、蚕丝为特点的农业,以适应时代需求而兴盛的玉石器制作和很可能存在的以贸易为特征的“资源—加工—贸易型”玉石产业,以神人兽面纹及玉琮和璧为核心、玉石钺为重点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而最终形成的王权,都具有本地文化特色。”
“这种以神权为纽带、王权为支撑、经济为重点的文明发展模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多元汇聚,融为以夏商两代代文明为特色的文明大潮!”
“商人浓郁的神权文化,也是有前例可循的!”
“良渚,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
轰鸣的掌声,再次响彻整个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