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三门基地,机甲 (第2/2页)
“估计是的!”苏哲点头说,“不过这些人形彷生机器人需要真人远程控制,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六十万公里,超过了这个距离,控制起来就没那么好了,这也就意味着在开发太阳系的时候,会有大量的人员离开地球进入太空,这样一来,就需要差不多数量的太空服,所以说,你不用担心你搞出来的太空服会被弃用。”
就现在而言,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和控制人员两者之间不能相距太远。
最理想的距离是不能超过六十万公里。
对于全面开发月球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月球离地球只有三十多万公里,人可以在地球直接控制月球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
可再远些就不行了。
就拿火星来说,最近的时候也有五千五百万公里的距离。
人在地球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是不现实的。
要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那人就要前往火星附近。
开发太阳系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想到这,不由的想到了信息瞬时传输技术。
这种科幻中才有的技术一旦实现了,那人类就能控制着人形彷生机器人进入深空。
可惜,这样的技术很难实现。
就现在,稍微靠边的就是量子缠绕。
也许,量子缠绕就是信息瞬时传输的突破口。
“是的!是的!”左大军笑着,“原计划,我们也要制造远程控制机器人的,没想到被计算机学院的人抢先了。”
在他们将所有精力放在太空服上的时候,计算机学院那帮人偷偷摸摸的搞出来了人形彷生机器人和游戏舱。
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迟了。
“被抢了就不要纠结了,我听说你们科研团队制造了真正的机甲,是不是这样的?”范晓明问道。
这可不是听说,是从左大军所带科研团队提交上来的工作报告上看到的。
还别说,制造的机甲种类还挺多,放放面面还都考虑到了。
“恩!是制造了不少成品。”左大军说。
“那我们就不要在这墨迹了,去看机甲的同时看看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范晓明微笑着说。
离开航空航天总楼,苏哲、范晓明、左大军三人坐着飞行汽车来到了三百公里外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
三人先是参观了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
从零部件的投放,到合格的装甲型太空服的下线,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
且工厂是高度自动化的,其中自动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是人员远程控制的设备。
就算这样,这个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依然还在不断的优化中。
参与优化的是一个三百人的科研团队。
这三百人中,有一百人是专职科研人员,一百人是陵州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最后一百人是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
不仅仅是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如此,塔木戈壁的工厂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结构。
“我看报告上说,这样的自动化工厂一天能够制造三千套装甲型太空服的,这产量还不错。”范晓明笑着说。
】
“一天三千套是半个月之前的数据,经过科研团队的研究、升级,现在的自动化工厂一天能够生产五千套了。”左大军笑着说。
“五千套!不错不错!”苏哲笑着说。
塔木戈壁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生产装甲型太空服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使用来研究、升级。
要知道,装甲型太空服的需求量是按亿记的。
主要依靠国内其他地方建造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来制造。
其他如游戏舱制造工厂、人形彷生机器人制造工厂、飞碟制造工厂、简化版重光子航太发动机制造工厂等等都是如此。
三人转了一圈,离开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来到了一个净高有五十米,面积达到五万平的厂房中。
厂房中有着许多外形各异的机甲。
最高的有三十几米,最矮的也有三米。
有人形的,有兽性的等等。
且不少半成品的机甲周围都站满了人。
这些人热烈的讨论着。
有些人不是在讨论,是在争吵。
在苏哲、范晓明、左大军三人出现后,众人纷纷热情的打着招呼。
三人来到一个高三十米的机甲前。
范晓明看着有些兴奋的左大军说:“你的科研团队不是只有一千人出头吗?我看这现场,随便算算就超过了五千人。”
这个厂房他和苏哲还是第一次来,以前只是看过照片。
还别说,看着如此多的机甲让人挺震撼的。
“现在厂房中的人数超过了八千人。”左大军解释,“我带的科研团队的确只有一千人,其他人员都是外围人员,有学校的老师、学生,也有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
别看着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就是专职人员只有一千多人。
但外围人员那就多了去了。
学校有的外围人员有三千人,其他高校、研究所的外围人员有三十万人。
且这个人数还在增加。
当然了,对于这些外围人员,要求也不高,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
参与进来的外围人员只有很少的补贴。
别看每个外围人员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但人数多啊!累计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就比如遇到难题,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建议,很快就能讨论出解决难题的方案。
如果不是这样,装甲型太空服也不会这么快出成果,也不会搞出如此多的机甲。
这样模式的不只是他带的科研团队,学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几乎都是如此。
以科研团队的专职人员为核心,以学校和其他高校、研究所老师和学生为外围人员。
当然了,外围人员和外围人员很多都是重合的。
就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是研究机甲的外围人员,同时也是研究机器人的外围人员。
在他看来,这种结合方式非常的合理。
不仅提高了科研的效率,还能培养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