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泼墨小说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六百零九章 华工

第六百零九章 华工

  第六百零九章 华工 (第1/2页)
  
  李谕和梁启超一起拍了张照片,现在李谕很注意随时拍一张做记录。
  
  有了莱卡原型机后拍照方便了不少。上海又建了一座小型光学厂,——就是当初李谕从德国“忽悠”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总归是有了。
  
  只不过在光线不好的时候,徕卡原型机拍摄照片效果差强人意。
  
  梁启超又向李谕要了几台无线电报机。
  
  “任公想在上海做个远程军师?”李谕问。
  
  “正有这个打算,我要把其他几台寄到云南。”梁启超说。
  
  “看来您还是觉得光靠纸笔不够过瘾。”李谕说。
  
  “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学开枪!”梁启超说。
  
  李谕道:“从军就不必了。”
  
  梁启超非常关心护国军的情况,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实际参与到前线的决策指挥中。
  
  蔡锷作为梁启超的学生,经常发电报询问其军政策略。
  
  梁启超没忘一个关键问题:“这东西保密程度高吗?”
  
  李谕解释道:“保密在于加密水平,国内还没啥截获电报的机构,只要密码稍微有一点难度,就不会泄露军机。”
  
  梁启超说:“这样我就放心了。”
  
  这段时间梁启超会住在上海租界中,远程关注云南前线。
  
  护国战争整体打得比较顺,尤其后来贵州、广西等地加入后,形势基本上彻底倒向了护国军一方。
  
  再加上一帮北洋高层公开反对袁世凯,老袁同志可谓众叛亲离,山河日下。
  
  所以没啥好担心的。
  
  李谕还是专心去大同大学开几场讲座。
  
  最近他联合一群学生动手搞了个新专利——镁光灯。
  
  就是照相用的闪光灯。
  
  此前闪光灯用的是镁粉(同时加有氯酸钾和硫化锑等做成混合粉末),镁在通电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被摄体,同时产生大量烟雾,所以早期一直称呼闪光灯为镁光灯。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十三姨曾经用这种灯拍过照片,还吓了黄麒英一跳。
  
  但它有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就是那团烟雾。
  
  李谕带领学生准备开发出闪光灯泡:原理不复杂,就是将铝和镁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然后通过电子打火点燃。不仅避免了烟雾,而且小巧方便很多。不过这种灯泡仍然是一次性的,使用完后需要更换。
  
  但对于一些流动场景,来不及架设笨重的照相机时,小型便携式相机加便携式镁光灯就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它只要一经推出,绝对可以把镁粉彻底替代掉。
  
  李谕后续把这项专利先注册在京城,然后再注册到美国。
  
  一战有挺多战地记者,对闪光灯的需求小不了。
  
  通过这项专利,能让学生赚到一些钱(可能会不少),同样能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继续投身于发明创造中。——比搞数理科研简单一些,也比较有实际意义。
  
  他们花了一周就完成了实验,并且做了很多样品,通过测试挑出最好的配比。
  
  李谕同他们一起测试时,一名学生找到李谕,询问道:“校长,我能不能把这项发明带去法国?”
  
  “法国?”李谕一时没反应过来。
  
  那名学生说:“不久之后我将前往威海卫,与众多华工共同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
  
  “原来是这样,”李谕知道一战华工的事情,“你是作为翻译?”
  
  “是的,”那名学生点点头,“正好我想去法国学习学习西洋艺术。”
  
  李谕说:“还没问你的名字。”
  
  “我叫郭应麟。”学生说。
  
  “祝你一切顺利,”李谕说,“法国前线堪称绞肉机,协约国与盟国已经积蓄一整年,马上就要爆发决战。”
  
  郭应麟说:“我们就是做做后勤,不会上前线。”
  
  “那也要注意安全,子弹不长眼。法国有勤工俭学会,我会给他们发电报,照应好你们,”李谕说,然后直接送给他一部便携式照相机,“在欧洲时记录下华工的事迹。”
  
  郭应麟双手接过来:“我本来就想用笔画下来,如果用相机更加真实。”
  
  1916年是一战最血腥的一年,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绞肉机都在这一年,法国拼得非常惨,号称毁掉一代法国人的就是其中的凡尔登战役。
  
  这一年后,英军取代法军成了西线主力。
  
  目前双方在法国前线陈兵四五百万之巨,都准备一击击溃对手。
  
  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后方的工业、农业、运输业随之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现象,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以维持战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北洋政府离不开英美的支持,但又没有能力参战,于是梁士诒提出了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以工代兵。
  
  梁士诒这一招挺有智慧,因为以民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派遣部队直接参战,单单后勤费用就拿不出来。如果以工代兵,不仅有实质性作用,解决英法燃眉之急,还容易为协约国所接受;华工拿英法给的工资,北洋政府不用掏钱,同时能够获得战胜国的种种权利。
  
  虽然有些理想化,如北洋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想想就不可能。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以工代兵的谋略不失为民国外交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指导策略下,15万华工奔赴西欧战场,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这并非华工第一次出洋,此前华工在俄国的成绩非常耀眼,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的优秀表现,让英法乐于在中国招募华工。
  
  按照英法给的合约,华工需要出国工作五年,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可以获得5法郎日薪,差不多相当于两块大洋。
  
  其中一半用于支付食宿、医药,每个工人每天实得2.5法郎,也就是一块大洋。
  
  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可以说非常有诱惑力(如果给的少,也没人愿意跑那么远,还是交战区)。
  
  此时国内的一些在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级职员每个月薪水大概四十来元;普通工人辛苦一个月也就十来块大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