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不能就这么算了 (第1/2页)
停战这段时间,楚幽王找准了关键问题,那就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他早就把有关他身世的谣言,整理清楚了所有漏洞和不可能,全力传播整个楚国,乃至天下。
虽然说造谣的张张嘴,辟谣的跑断腿。
但是负刍的这个谣言实在是漏洞百出,若是楚幽王已经死了,无人澄清,自然就默认了。
可是现在楚幽王还没死,楚幽王毕竟是楚王,在他不遗余力的澄清下,效果还是有的,起码不是一边倒的舆论了。
他又稳住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他的血脉没有问题,政权合法性就没有问题。
既然他的政权合法性没有问题,那么恶意传播这条谣言的负刍,就是蓄意谋反,再也不是什么拨乱反正!
楚幽王澄清这件事太重要了,一方面稳定了一下普通平民之心。
另一方面,让那些装傻的,暗地里观望的封君和贵族也没有了其他的理由继续观望和反叛。
封君和贵族当然一开始就不信这个谣言,只是有了这个谣言就有了正当观望和反叛的理由,毕竟对楚幽王不满的人太多了。
而寻常平民不了解其中内因,在贵族的裹挟下,自然会心怀疑虑。即便是楚幽王自己的底层军士和治下之民也是有着忧虑,没什么战心战力。
但是事实澄清之后就不同了,一切都是负刍的阴谋,是负刍为了造反散播的阴谋!
这种情况下,楚幽王要求各地封君,贵族,官员勤王的命令,各地就再也没有了说不的理由。
而楚幽王也一反常态,不再那么强硬残酷。
承诺一切都既往不咎,只要现在愿意听从命令的,那就还是他的好忠臣。在平定负刍的叛乱中表现良好,立下功劳,他也绝不吝惜赏赐。
楚幽王更是彻底放弃了景氏和江东所有忠诚负刍的贵族,放出话要灭掉他们,并且用他们的一切赏赐有功之臣,赏赐所有军士。
和负刍早就绑死的人,自然是不可能再投楚幽王了,以楚幽王的人品,即便承诺放过他们,他们也不敢投。
造反这种事情是不存在投降的,只有成王败寇。成了荣华富贵,败了死全家。
楚幽王自然也明白铁了心造反的人不可能再回来,即便回来他也不敢用,也完全不想用。
所以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当做了激励人心的肥肉,吊着所有观望的人。
意思非常明确,只要跟着寡人灭了逆贼,那么这么大一块江东,就都是你们的,这足够让所有人都吃的满嘴肥油了。
自古利益动人心,这巨大的利益足够让观望的人心动了。
至于楚幽王不得人心?
嗨,没利益自然是不得人心,若是有了利益,那大王自然是英明的!
这一招很好,并且还是负刍不能学的招数。
各地观望的封君,只是观望,最多出工不出力,让他们直接反叛,他们是万万不敢的。
江东小而贫瘠,而楚幽王占据大片核心腹地,负刍不可能对自己这边的人说,只要拨乱反正就把支持楚幽王之人的封地分给功臣将士,这是负刍做不到的。
而且,这话若是说了,那就是把大多数人逼到了对立面,是绝对毫无胜算了。
楚幽王在放弃景氏的同时,又在大力的拉拢屈氏和昭氏,承诺愿意将江东之地最好的地方都给他们,让他们瓜分景氏。
屈氏和昭氏自然心动了。
老牌贵族的基本操作就是脚踏多条船。
和秦国打好关系是必须的,但是在秦国打来以前,先多占据好处也是必须的。
毕竟秦国不是还没打过来吗?万一秦国打不过来呢?那家族自然还是要发展壮大的呀!
即便打过来了,家族也是要求发展壮大的!
再者说了,掌控的地盘儿越多,即便是卖的时候也能卖出更多更好的价格呀。
实力越强,也就越能有更多的转圜余地。
屈、景、昭三家,虽然同样出自楚国王室,但是几百年下来,早就谁也不认谁了,平日里在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就已经是你死我活。
近几十年,景氏和春申君合作亲密无间,风头无两。与之相比,直面秦国越发衰败,越发危险的两家,自然也是更为嫉恨景氏。
现在能够有机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他们自然是愿意的,而且是相当愿意。
如果可以将家族势力移向东方,远离秦国,那就更是再好不过了。
对此两家不能不动心。
楚幽王这一招,是典型的强己弱敌,不止是争取强大助力,还顺带手削弱了昌平君,对昌平君也造成了重大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